日本摄影的发展虽离不开世界摄影的发展,但是在战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仍然走出了一条属于日本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摄影之路。日本摄影家结合所面临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自身体验与思想观念积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摄影表现,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更是导致了两代摄影家之间的某种独特的张力,尖锐、批判又充满活力。
土门拳虽成名于名取洋之助创办的图片社“日本工房”,但是土门拳认为摄影是一种表现手段,是个人的艺术性产物,名取洋之助则认为照片既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个人作品,其版权归属于编辑以及雇主,名取洋之助过度强调编辑在摄影作品选择与编排上的作用以及独断专行的行事风格,让二人关系越发紧张,分歧越来越大。
植田正治(左一)土门拳(中)
另一方面,出身名门留学归来的名取洋之助一直致力于向世界宣传日本文化,彰显日本在国际上的软实力,而从小家境贫寒的土门拳对社会底层有着近乎本能的关注,封闭的矿井、萧条的矿区、破烂的房子、泥泞的街道、失去工作无所事事的矿工、愁容满面的妇女、天真贫穷的孩子……如实记录传达着社会的现状,这也导致了他们在摄影风格与发展方向上的区别。虽然同样是以报道摄影为主轴,但他们根本的出发点截然不同。战争期间,名取洋之助积极与国家权力合作,利用画报杂志大肆开展宣传战,而土门拳则因痛斥日本那些以国家宣传为目的的画报杂志而遭到封杀。
盲童双胞胎 1957 ©土门拳
红十字会的年轻护士 1938 ©土门拳
日本战败后,从1950年1月开始,土门拳在摄影杂志《相机》上连载每月选评《新写真作画讲座》,大力提倡写实主义摄影,很多业余摄影家从土门拳一系列的作品评论与独特的摄影论之中获得了指导方向,可以说写实主义摄影运动就是由此引发的,自此将日本的报道摄影引向“庶民写实主义”方向。
李香兰 1952 ©土门拳
作为日本摄影战后派重要旗手的东松照明早期深受土门拳的影响,1952年东松照明的纪实摄影作品入选《相机》的月赛,特别是他拍摄的“马戏团的艺人”受到担任评审员的木村伊兵卫和土门拳的夸奖。
马戏团的艺人 ©东松照明
之后因“全日本学生摄影联盟”的关系,东松照明多次拜访土门拳,在土门拳的指导下进行摄影创作。他们之间虽无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但是东松照明并没有因此全盘接受土门拳的写实主义摄影理念,而是将写实主义摄影与超现实主义摄影相结合,拓展出自己的摄影风格与路线。甚至完全抛弃既有的报道摄影观念,在创作中加入大量主观因素,将自己的个人视角与客观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1956年奈良原一高发表《人类的土地》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这种与上一代人决裂的态度遭到名取洋之助的批判,从而引发了日本摄影史上著名的“名取—东松之争”,这是两代人对立的象征。
冲绳 1969 ©东松照明
人间的土地——无绿之岛军舰岛 1954-1957
©奈良原一高
在这场争论中东松照明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报道摄影的态度,认为既有的报道摄影、写实主义摄影已经陷入了僵化的状态之中,必须予以抛弃。而他与细江英公、奈良原一高、川田喜久治等人为代表的 VIVO 群体则因为这样的断裂与批判开创出全新的摄影风格与思想,对之后的日本摄影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森山大道与中平卓马。
细江英公、东松照明、川田喜久治、奈良原一高、 佐藤明、丹野章 合影 2001
1962年森山大道作为助手进入细江英公门下学习摄影。不过,由于细江英公工作比较繁忙,他很多时候也和东松照明在一起,耳濡目染之下,深受其影响。
野狗 1971 ©森山大道
Yokosuka 1970 ©森山大道
细江英公为三岛由纪夫拍摄的《蔷薇刑》
而中平卓马则是因为《现代之眼》杂志的编辑工作结识了东松照明,并参与他的摄影项目“I am a king”的编辑。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与东松照明建立起某种深厚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从模仿起步慢慢将自己所接受到的各种外部力量全都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展览《循环:日期、场所、行为》 中平卓马
1971年巴黎双年展
Adieu a X 1989 ©中平卓马
森山大道通过不断走上街头将自己作为一种感应器,不断地把握现实世界的气息,探索并挑战自身摄影的方向性与局限性。中平卓马则对既有的摄影观念提出深刻而尖锐的批判,思考摄影的本质。他们都摒弃“摄影是艺术”的观念,将摄影牢牢锚定在“记录”这个概念上,努力触碰现实生活的真相。
中平卓马 1968 (森山大道 拍摄)
进入1970年代之后,日本社会的政治运动逐渐平息,高速发展也暂时告一段落。这个时期,以自我的私生活为主题的创作者开始出现,代表人物就是荒木经惟与深濑昌久。这样的影像作品随即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很多以私生活为主要拍摄对象的摄影家。
荒木经惟拍下妻子Yoko入殓时的景象
The Solitude of Ravens(Bedford,1991) 美国版《鸦》 ©深濑昌久
1974年以东松照明为中心,与荒木经惟、深濑昌久、细江英公、森山大道和横须贺功光共同在新宿创办了 WORKSHOP摄影学校,招募学生,进行私塾式教育。
荒木经惟与森山大道
1976年关闭之后,森山大道与他的学生一起创办了自主画廊 CAMP 影像商店,而东松照明教室的学生则创立自主画廊“PUT”,渐渐在当时引发一股自主画廊的风潮。
CAMP 成员(下排中间为森山大道)
深濑昌久、荒木经惟、尾仲浩二
森山大道、中平卓马、深濑昌久
不论是摄影学校还是自主画廊,这些独立机构都培养了很多年轻摄影师,如北岛敬三、石川真生、濑户正人、尾仲浩二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他们在对上一代摄影家的批判性上有所减弱,但是也都在积极地探索自己的创作路径。就如濑户正人所说,不论是森山大道还是深濑昌久,他们的摄影都像病毒一样,对人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摄影家,都要想尽办法将这些病毒转化成自己的养分,从而生成新的属于自己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