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云生《傣之灵》——透过光学镜头,看见真实生命之灵

发布时间:2024-10-15 发布者:5A1


wps1

wps2

13年拍摄,81张照片,耿云生以节制内敛的摄影镜头记录了那些时间长河中一笔带过的瞬间,世界一隅的真实写照。按动快门,透过棱镜折射,揭开了符号学意义下的面纱,看见一个民族真实跳动的灵魂。重拾人类文明陈旧散落的书页,将那些即将逝去的映象,编录成弥足珍贵的回亿。至此,《傣之灵》成为一个民族诚实而忠实的民族志,一本罗曼蒂克消亡史。

wps3

当我们在拍摄傣族时,我们在拍摄什么。


傣乡,真正的"丰饶","盈沛","壮硕",这里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可以自己生根,发芽,结果,绿色是这里永恒的主题。现如今,在昔日这片荡漾着水与美的热土上,传统与现代矛盾交织,古老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巨变。这是人类学者,云南社科院研究员李旭眼中的傣乡。


一次意味深长的偶遇

于耿云生而言,傣乡的拍摄来源一次意味深长的偶遇,在《傣之灵》后记中他自述到:见河里有一位傣族妇女正在洗衣服,远处有几个孩子玩耍嬉闹,突然对岸河堤上一辆载满村民的农用车驶下河堤,冲入水中向我们驶来,掠起一片涟漪...领悟到这可遇不可求瞬间的惊喜。自此耿云生开始以黑白影像一帧一帧记录这个古老自然与新时代互融共生的真实美丽的民族,“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中,我走进了上百个傣族村寨,用相机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劳作、节日庆典等场景,以及他们的信仰——南传佛教,让人想不到的是傣族中还有极少部分人是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也让我看到他们包容宏大的胸怀。”


wps4

立足于独特视角

在他的镜头下,傣族人与司空见惯鲜艳亮丽的固有形象迥然不同,将他们从曾经缤纷炫目的浮光掠影的幻象中带出,平稳落回到坚实的故土,现代城市化的尘埃与闲静幽远的山野,水湾河畔把栏干拍遍,让生活劳作,休息,平淡,忧愁,喜悦......栖息在宁静隽永的照片中。封面上的6个傣族儿童,戴着墨镜和电子手表,天真地摆出他们自认为酷帅的表情、姿态,在一个充满傣族符号的布景前合影。当观看者凝视这幅照片时,恰好与墨镜后的眼睛相遇,观看者看到这些孩子可能将在自己的故乡成为他者,而被观看的孩子却在观看中确认了他想成为的自我。


wps5


一系列看似发端于偶然的求索过程,实则蕴含着一位摄影家不忘初心,不断追求的必然,资深图片编辑,评论家,策展人李楠如是评说。耿云生对现实的关照,对摄影的诚恳,在他的《乌蒙矿工》和《哈尼纪事》中一以贯之,摄影与土地之间的血脉联系,摄影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息息相关,仍将延续摄影的生命力,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探究与之关联的影像民族志与几十摄影在当代所面临的问题。


wps6


wps7


wps8


wps9


wps10



画册展示


wps11



wps12



wps13



wps14



wps15



wps16



wps17



耿云生

摄影家,1954生于云南昆明。1997参加由文化部、台湾中华摄影协进会组织的“两岸摄影家看三峡”大型创作活动。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1995获第七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

2001出版个人摄影集《昆明往事》,应邀参加首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展出个人专题摄影《昆明往事》。

2003应台湾历史博物馆邀请,参加“千禧之爱两岸摄影名家联展”,获奖记录编辑。2004获“千禧之爱世界华人摄影比赛”金奖,获第四届"人类贡献奖"一等奖,获第二十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